乘興而出,敗興而歸
談旅行者腹瀉症
「醫師!拉的肛門都痛死了,玩也沒玩到!回國了還在拉,好慘呀!」
心想,醫師我倒沒拉,只是門診看久了,有點想去洗手間減輕一下重量而已。看他一副痛苦樣,也不好再開他玩笑。
詢問之下,方知曉他上周參與公司員工旅遊到泰國遊覽,七天之旅,那知在第四天起就因腹痛、水瀉大掃遊興,不僅只待在旅社,更是一路尋著廁所拉回家來。真是好慘!
其實隨著經濟發展,與開放,出國旅遊的人日益增多,一九九零年代初國人出國人次就已達四百萬以上。在外出時「水土不服」發生腸胃炎總有聽聞,身在異鄉腹痛水瀉是最難過的事情了,身體不適又玩得不愉快。依據過去報告因前去地區的不同,約略估計會有10到50%的旅遊者會碰到這樣的困擾,甚至有些人僅在台灣南北來往,也會遭遇這種問題。這種外出至不同環境所得的腸胃炎特稱之旅遊者腹瀉。發生地區則以前去熱帶地區及未開發國家居多,例如除南非外的非洲、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泊爾、墨西哥、東南亞一些地區等等。旅行者腹瀉症典型症狀是倦怠、厭食、噁心、腹部絞痛,伴隨四、五次以上的水便,亦會有嘔吐噁心現象,多半七至十天內就會復原,很少對生命產生威脅,不過嚴重者會發燒、血便,小孩一般比大人嚴重。
而引起病源體以大腸桿菌最多,次為沙門桿菌屬,與其他細菌或病毒,少部分為寄生蟲感染與食物過敏。污染的食品和飲料是疾病的主要來源,預防之道無它
,注意衛生而已。到高危險區旅遊時,飲用水一定要煮沸過,飲料以罐裝、礦泉水為佳,飲料也以煮過的為佳,例如咖啡或者茶。瓶裝飲料安全性較高,但也要注意包裝是否完整,瓶蓋是否被打開過,飲料表面是否潮溼被污染,儘量不要用嘴直接喝。也不宜使用不乾淨的水來刷牙或盥洗。冰品及不確定製造水來源的飲料還是少碰為妙。若在較原始地區,飲用水最好都能加以處理、煮沸。避免食用路邊攤販飲食、不生食,水果則選擇須削皮的,僅稍唯醃漬過的食物少吃,餐具自備,或者使用用後即丟的衛生碗筷,餐廳毛巾只宜用來擦手不宜擦臉。出去旅遊玩樂時,注意事項如此多,很多人會抱怨,難以嘗遍異國風味,豈不可惜,但想想!沒吃到總比在異國他鄉生病來的好吧!若說為了預防旅行者腹瀉,是不是自己可買些抗生素來服用呢?大多數的專業意見都不推薦這種做法,因為抗生素也有些副作用,有時反使疾病過程拉長,掩飾了一些重要症狀,使得日後治療更困難。如果非要使用,或是前往極高危險地方,衛生條件非常不良的處所,預防性藥物可採鉍鹽,其他抗生素除特殊情況並不建議使用,但也不要使用太久,有固定在服用其他藥物,或孩童,懷孕中的婦女更需謹慎注意。
這些還是先要請教專業醫師。如果不幸罹病時,最大的問題
常在於脫水,對小孩更是嚴重。孩童與一些病症較厲害的成人,最好趕快尋求醫療救護,縱使語言不通也最好找醫生,而非試圖自行購藥,或以手邊備藥治療。若跟團出去此時,導遊就可幫上忙,自助旅行只好靠自己與朋友了。治療時首重也是水分與及電解質的補充。市面上已有電解質錠劑可供泡水飲用,出國時應準備一些,若一時找不到可以用動飲料或鹽水加葡萄糖替代。等病況穩定再慢慢逐步進食。奶製品產品會使一些人腹瀉惡化,應該避免食用。一些強力止瀉藥需小心使用,若是有發燒或血便就不應吃這類止瀉劑。當發生血便就須要進一步就醫詳細檢查,做細菌培養等,並使用抗生素來治療。若腹瀉一週以上,亦要評估是否有寄生蟲感染之可能,再對症治療。話說出去玩要玩得愉快,但也得玩得健康!有人認為出去就要吃個痛快,以顯台灣人無所不能吃之本色,但是病從口入,曾不欺我。身體是自己的,衛生安全豈能不小心。
作者:王蒼恩醫師